本屆學生自治組織選舉將於5/6(五)舉行,為提供同學充足資訊,台大意識報製作會長候選人專訪供同學參考,本次研協會長共有四名候選人,其中一號、二號婉拒受訪。
本篇受訪者為研究生協會會長4號候選人 — 許冠澤。
本專訪採訪四號候選人許冠澤,四號候選人為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二學生,曾任上屆研協會副會長,本屆重點科技研究學院學代。本專訪問答回覆部分以候選人受訪陳述經過編輯調整文字後完成。
編輯:歐孟哲、許采蘋
Q1:想請您簡述您參選的理念和動機為何?
A:我希望在校園政策決策上,可以翻轉現今制度,讓學生成為其中考量的因子,具體的實踐可能會在這次的校長遴選。因為我們知道校長還是掌握著學校決策的實權,不論是否當場主持會議,也可能是背後的決策者,這個校長會決定未來四年學校如何看待學生在參與校園事務的角色。現在來看應該是不及格,不管是行政會議還是防疫會議都沒有學生代表,防疫會議已經兩年多了,還是沒有學生代表,現在各種的決策,像睡會議室、睡帳棚,學生都是最晚知道的,光是資訊都不曉得,要關注學生權益就是相對困難的,所以我的理念動機就是讓學校的風氣可以翻轉。
Q2:今年初組成校長遴選委員會,學生代表確定由研究生協會會長出任。請問您對上次台大校長遴選發生的爭議有何了解?是否認為上次爭議反映出什麼樣的制度瑕疵,或是能夠改善之處?
A:我覺得重點卡在管中閔是台哥大的獨董,遴選委員也有台哥大的老闆,事前也沒有迴避、揭露。我看了今年的遴選辦法,應該是有納入相關的迴避條款,但有趣的是決定要不要迴避,或是這個遴選委員有違法越權等事由,是要經過遴選委員的表決,因此這又要回到席次的問題。所以你問我要如何避免上次的狀況,就學生代表的增加也是滿關鍵的一點,很多的會議是三長(學生會長、學代會議長、研協會長)都可以出席,但校長遴選還是只有一個代表,而且這個代表又是三個職位在校務會議去表決。至少三長都應該要讓他們可以出席,但實際的人數、比例可以再討論如果未來又發現遴選委員身分的問題,你票都投不贏人家要怎麼講話,就是因為你人數少、聲音小,所以人家不把你當一回事,可是學生代表又是在整個校長遴選會議上最不會受到人情壓力等因素影響的人,如果你要問我要怎麼調整,那學生代表席次的增加應該滿重要的。
Q3:研究生協會會長出任學生代表是經過校務會議決定,然而研究生協會會長僅經過校內研究生投票選舉。請問您認為這樣的代表性上不足如何克服?在參與遴選的過程中,是否考慮用什麼樣方式和學生會或學代會合作?
A:代表性不足的問題我覺得在各級校務會議都有類似的矛盾,很多學校會議研究生是當然代表,但做出的決策是影響全校。換句話說,很多校級會議都會有三長,研究生協會代表的是研究生的權益、研究生的心聲,並將這些反映在會議當中,唯獨校長遴選會議,因為只有一席學生代表,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矛盾。所以回到我上面說的,如果把三長都放進去就可以初步解決這個矛盾,這樣研協會就只需反映研究生的權益。
那現在當然還是沒有解決這個矛盾。我會想要舉辦公開對學生的座談會或說明會,細節可以再討論,但至少要是對全校公開且以學生為主的活動。那要不要做模擬投票或其他的行動,這個不劃分組織權限、組織間一起來合辦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Q4:總體而言,你如何評價第上屆研究生協會的施政?具體來說有哪些是您認為應當延續或改變的施政?
A:現在這一屆的話大概是按部就班、穩扎穩打的進行。我覺得有一個部分很好、可以延續,就是他們上個月初發佈了全校研究生權益的調查,著重在勞權,也有講一些生活上方便性的問題,這份調查好像是因為高教深耕有補助,所以做得還算完整。但其實這些資料統計完,這屆研協會也卸任了,因此這些資料「使用、倡議」的責任就落在下一屆研協會身上。就這一點我會希望延續下去,因為像上一次研究生勞權的普查也是差不多十年前了,所以十年來第一份問卷我會希望去研究並找出問題。
Q5:您過去有擔任研協會副會長,也可以看出您非常關注學生自治,想請問這幾年有以何種方式參與?而且您過去有參與學生自治的身分也與其他候選人較不一樣,想請問這樣的身份能帶給您什麼不一樣的想法或理念?
A:我這一年其實就像一個鄉民啦,看看學生會發了什麼文,國文必修等等的。具體有參加的是,我這一年是重點科技研究學院的學代,這個學代一位研究生協會提名,一個學生會提名,我是張承宇提名的。這個學院就是蔡英文政府認為半導體是台灣可以在世界立足、大聲講話的關鍵,他積極的想強化這一塊,也回應半導體業說人力不足的問題,所以教育部寫草案,立法院去年三讀通過鬆綁大學法等法,同意這種鼓勵大學設立高度產學合作的研究學院。它有分幾個領域,像半導體、人工智慧等等,大部分是理工科系,只有一個循環經濟比較偏文組。台大就有成立這個學院,分三個學程(積體電路設計與自動化學位學程、元件材料與異質整合學位學程、奈米工程與科學學位學程)它會變得有點像校中校的概念,不受很多本來大學法的約束,包含老師、行政人員的聘用、招生等都是獨立來處理,它有一部分是國發基金的錢,再來就是合作企業出的錢。為了避免研究學院流於高教商品化、或是企業「職業訓練所」,同時在符合法律下確保研究學院的創新發展路線等等,所以就有一個監督會來監督這個研究學院的運作,會中有兩名學代,我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台大去年下旬才成立,今年二月才正式招第一批學生,現在還在審辦法的階段。
問我說跟其他候選人有什麼具體差別,我覺得最大的差別可能也未必是因為我參加這個研究學院的監督會,而是本來的經驗基礎就大相逕庭,看起來其他候選人好像沒有什麼學生自治的經驗,政治相關的公共參與可能也沒有太多,至少在政見上看不出來。我覺得光是這一點,在組織、倡議上的經驗可能就比他們來得成熟。
Q6:接下來想問和你政見細節相關的問題,首先是你在政見裡面提到希望能改變過去只專注研究生協會接到很多研究生的個案,希望能解決勞動、住宿、學習等等方面的權益。研究生其實在不同系所、學科當中,每個人遇到的情況可能有很大的落差。你能不能具體說一下這樣的制度或結構面的改善可以怎麼做,或是已經有想到具體做法了?
A:抱歉我應該修正一下,我的意思是說,當然我們還是要處理接到的個案陳情,但處理結構的問題也很重要。而結構的問題,還是要實際上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才比較知道。如果有一些單純是個人問題來選民服務,我們就看他要怎麼處理。如果是有些法規需要調整,我們就可以做出相對應的倡議。舉一個例子具體來說明這個概念,譬如說曾經我們在前年有遇到同學想要換指導教授,但該名教授同時是所長所以換不了的問題,那後來我們發現其實台大有一個論文互動原則的辦法,其實就可以從中修改,後來就有修正。通常是因為處不來才會想要換教授,要經過協調的程序,那個辦法後來是改成如果指導教授是系所主管,那就會由院長指派老師主持協調會;如果指導教授是院長,就會由教務長指派老師主持協調會。做了系統上的調整,盡可能把這個個案反映的問題解決。
Q7:研究生協會長期上經費不足,你認為這個問題可以透過學生會拆帳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想請你多論述,為什麼會想用這種方式處理?第二個是因為研究生協會其實和學生會的關係其實不是完全二分法,像是研究生也可以投學生會的票,研究生也是學生會的當然成員。那在這樣學生會的很多工作其實也沒有完全排除研究生的情況下,你有沒有擔心過用拆帳的方式會造成研究生協會和學生會的資源競爭?
A:你說完全沒有競爭是不可能的,所以具體要怎麼執行,我認為那個比例要多少確實值得共商。現實來講大部分參與學生會的還是學士班居多,當然很多的出發點都在談學士班的議題。光是大一國文必修、英文門檻就處理不完了,哪還有時間去管研究生?我沒有要責怪學生會的意思,只是現實上的運作可能就變成這樣。所以把一定比例拿出來專屬研究生協會用的動機是這樣。比例到底是多少,我的想像是可能有個共識,每年實際去看繳學生會費的研究生有多少,看要拿多少的研究生協會用,但實際的數字我現在喊不出來,可以來跟學生會、學代會討論看看。但回到實際我現在的狀況是,我跟(學生會長)一號候選人(孫語謙)有接觸,至少初步他是滿認同我們可以用活動合辦,或是研究生協會具體比較大、付不起,需要學生會費來支援的開銷,我們可以先提,看用什麼方式,像是預算審查,讓他們跟學代會報告,再來使用。或許短時間可以先這樣做,但長時間還是希望可以有一個公式來做這樣資源的分散,否則每一屆都要研協會長跟學生會長私底下先喬好,我覺得這也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如果有一個固定的比例,不管當屆的研協會跟學生會關係如何,都可以讓研協會來專門for 研究生的活動也好、事務也好、倡議也好,會是一個比較穩定、長遠的做法。
Q8:你在參選聲明裡面有提到,你過去擔任研協會副會長的時候有辦過滿多專屬於研究生的育樂或休閒活動。那會想要問你,你提到這些活動都有不錯的經驗或效果,可以具體分享一下你觀察到這些活動對研究生來說有什麼重要性,以及特別強調這些活動專屬研究生這樣的參與角色的限定,對研究生的意義在哪?
A:抱歉,我應該修正成「研究生優先」,具體來講譬如說籃球賽,基本就是每個隊伍裡面至少要有一名研究生,畢竟是研協會舉辦的活動,理由很簡單,就是學務處課活組一整年會撥大概十萬作為研協會的活動經費,所以辦給研究生從這個預算的動機、名目來說,優先辦給研究生,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相較其他各學士班的系,幾乎都有系學會在辦各種好玩的活動,研究生有所學會的本來就相對少,就我所知一百多個研究所,有所學會得不到三十個,大概是這樣的比例,那有所學會也不一定會辦好玩的活動。如果研協會能肩負起這個責任辦一些好玩的活動,應該也還不錯。
那至於為什麼研究生要辦這樣的活動?過去的效果如何?我覺得這個感覺很難描述,但至少桌遊跟籃球這兩個,我感受到的氛圍來說參與者應該還滿快樂的,至少有從頭待到尾,大家迴響應該還不錯。如果要問具體的量化數據,籃球三對三有開放三校的研究生,印象中沒有規定每隊一定要有台大研究生在裡面,大約有三十組左右報名,大概是一百人,我們把整個舊體裡面和外面的球場包下來,很熱鬧的畫面。桌遊我們也是包公館的場,三個小時的活動前後有數十人次在玩桌遊,結束之後有些人意猶未盡,感覺氛圍還不錯。
可能有些人會挑戰說,為什麼學生自治組織要辦好玩的活動,會有一些質疑是大家會想到以前在救國團時代,國民黨掌控代聯會等等一些台大的學生組織,其他學校成立很多學生活動中心來掌控學校的社團運作。當時救國團運作的方式,就是辦很多好玩的活動讓大家遠離政治、遠離對國民黨來說反政府的事情。我可以理解現在有些人認為學生會不應該辦娛樂活動,我曾經也這樣想。但我覺得以前是因為操縱權力的人的心態問題,他們有意讓青年遠離政治,可是我的前提是在鼓勵公共參與,討論政治議題,我的主要心態是這樣。現實來講,也沒有人有心整天搞政治做學術,所以我覺得適時的休閒娛樂沒有什麼不好。如果活動辦得好玩, 確實也是讓大家凝聚認同,進而參與更多研協會公共事務的契機。
Q9:接下來想問在前面不管是校長遴選、資源分配的部份我們都討論到學生會和研究生協會之間的關係。你的政見其實滿多也都是全校性,不限定於有關研究生的議題,那也跟學生會長候選人的政見範圍有些重疊,所以想問你,在你的想像中,或你認為學生會和研究生協會比較理想的互動關係是什麼?你覺得研究生協會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在哪?
A:我覺得理想的關係是,如果學生會處理不來的問題就交給研究生。這指的是如果有同學去反應一些事情、陳情,如果學生會不知道怎麼著手可以交給研協會,那當然如果研究生直接來找研協會,由我們來處理也沒關係。以研究生為主的學權倡議,若由學生團體這邊的發球,我想學生會想到的可能還是相對少。像是前述的論文互動的原則對學士班來講就真的非常遙遠,他們就不會用到指導教授論文互動原則。那研究生協會就可以針對相關專門for 研究生的辦法或學權來做提倡,這可能就是學生會缺乏的。我沒有要責怪學生會,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偶然,就是學生會大部分的組成成員都是學士班學生。但是現實台大人數又這麼多,學士班和研究生人數都大約一萬五千人,將近一比一的情況底下,自然形成一個研究生的團體來照顧另外一半人的權益很正常。
Q10: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觀察到你從上次參選到這次的政見裡都有強調一個政見是建置研究生意見交流平台,想要問你,研究生在校內的網絡相對分散,較少和所外的校園有交集或互動。你覺得這樣子的平台為何,或如何能克服這樣的限制,發揮你期待這個平台有的效果?
A:我覺得我不奢望弄成一個大會性質,每個所都派一個人來參加的那種。但至少還是要創造一個平台讓願意參與的人來。這個平台講的有點抽象,具體一點來說,就對校方而言,我覺得要有一個跟行政主管對話的機會。這個東西台大真的滿差勁的,其他學校每個學期或每年至少會辦一次跟校長或主管的座談會,或是「與校長有約」之類的活動,這個東西其實是在青發署的〈大專校院學生會運作原則〉有提到至少一年辦一次,然後要把相關會議記錄呈報到青發署,所有的國立大學只有台大沒做到這件事情。我有問過承宇(現任學生會會長),承宇說本來今年要來辦,結果又因為疫情等等因素沒辦。所以如果真的有機會當選,我覺得要做這個東西,不只是這個行政規則有提到,我覺得校長不能選擇性的在交流板聽一些很好處理的事情然後解決,應該出來實際聽大家講話、聽有什麼問題。有些太瑣碎、跟校長無關的確實是同學亂問,但有些值得處理的應該要被聽到,然後我們進入會議討論解決,這是第一個。
再來第二個是,研協會跟研究生之間的平台是指,應該要有一些方式可以讓研究生找研協會陳情,我想到的是學權申訴表單的建立,讓同學有完整的陳情管道,內部也有固定流程,接到陳情要經過那些環節、決定要不要受理、由誰執行,才可以把這些東西建檔,給下一屆參考研究生主要會遇到的問題到底有哪些,以後才可以主動發球說要修哪個法、要做什麼政策的提議。否則不知道基礎資料,一百多個所真的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問題。再來想一些好玩的花樣,講很技術上細節的,例如限時動態,每周可能可以發一次,固定的研究生日之類的概念,這天我們讓大家可以回覆限時動態互動,讓大家知道研協會的存在。我覺得我的平台概念比較像這樣。
Q11:接下來是訪綱裡的最後一個問題,你在參選聲明其實用相當大的篇幅表達你個人過去對不同社會議題的關注,然後你也認為研究生協會其實在這些議題的參與有重要性。那想問你認為相較於其他組織或是在這些議題上更專業的NGO,研究生協會參與這些議題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哪?
A:我的意思不是一定要特別去處理那些NGO在關注的議題,是學生不可與社會議題脫節。我在政見中也有提到,雖然校園政策好像跟校內外劃分明顯的界線,可是學校政策一定是受到時代脈絡的影響,像重點科技學院就是蔡英文政府很關注這點,最後台大校園就出現這個學院,所以學生無法與社會脫節。另外就是,學生這個身份沒有經過社會殘酷的荼毒、懷抱著改革的理想,可以真切地表達出青年真正的心聲這樣,對於這些議題應該不落人後,也許校園息息相關,研協會作為一個公共的組織,我認為有這樣的責任義務。
Q12:您對校長遴選的看法為何,在參與過程中會保持什麼樣的價值和理念?
A:我在政見上應該有寫「公開透明」、「民主價值」和「學生意見」,校長候選人應該具備這些資格。還有另外一個點,雖然不是實質可見,但對未來具有影響力,就是要求校長履行承諾。比如說我前面有提到一個公開的說明會,我也希望能夠邀請學生會或其他議題性的社團來做提問、政策的建議,要候選人回覆,最後我們可以有一些基礎的原則要這些候選人都承諾並且簽署。很多議題的價值取向我們也不能要求對方當下就做出決定,但是我覺得比較基礎的原則,就是上面講的公開透明、民主價值和學生意見,這是學生絕對不能退讓的,候選人應該要全部吃下來,其實有點像有時候政治人物會被逼表態這樣,去簽一個承諾書,比如說在未來四年在會議上不會關學生麥克風,讓大家暢所欲言。如果未來你做出違背承諾的時候這份承諾書就可以做為批評的證據。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