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族群友善校園?要靠大家一起一起

台大原民生資源專題(三)
作者|沈嘉偉

當代原民生所需面對的,不僅是百年來受殖民歷史所遺留下的身心健康創傷,還包括從未停歇的歧視言論與敵意環境。打開Dcard臺灣大學板、輸入「原住民」三個字,即可發現,絕大多數的相關發文都透露了嘲諷訕笑,這些惡意忽視了原民生長期背負的結構性社會問題,也忽視了其所引發的諸多經濟困境、心理壓力與族群認同困難。原民生如何在主流眼光環伺的校園裡求生,恐是多數人未曾思索的問題。

為整體性地回應原民生需求,教育部自2016年起積極推動全國大專校院普設原資中心,期待能替原民生在學校建立求學生活之文化支持系統,並促進校園環境中的族群友善。然而,在人力、經費與校內資源未能適時到位的前提下,將使原資中心服務量能處處受限,更將造成工作人員流動頻繁、原民生關係疏離等窘境。原民生遭遇之困境盤根錯節,原資中心顯然獨木難支,令人省思究竟該如何改進現況,始能協助原民生在臺大校園順利求學、自在生活?


從族群主流化到全民原教

時至今日,考量到原資中心服務量能與職權範圍有限,很難要求其他校內行政單位共同建置綿密的支持網絡,來接住每一位原民生,但原民生就學權益著實需要更多師生一起投入,方能日漸完備。如同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8月1日向臺灣原住民族道歉時曾說過:「我請求整個社會一起努力,認識我們的歷史,認識我們的土地,也認識我們不同族群的文化。走向和解,走向共存和共榮,走向臺灣新的未來。」國家元首代表全體國民為原住民族受壓迫的歷史道歉,並指出「族群主流化」(ethnic mainstreaming)是讓臺灣實現多元平等社會的未來路徑。

族群主流化是指讓各級政府部門擁有基本的族群敏感度,在政策制訂過程中都能納入多元族群觀點,亦使社會大眾認知到每個人皆是族群議題的當事人,不同族群背景者皆能共同形塑社會主流。為讓族群主流化在臺灣社會生根發芽,過去研究已就政策立法與組織設計層面,給予政府推動族群主流化之具體建議,其中包含:族群平等立法、族群行政機制、族群意識培力、族群統計與分析、族群影響評估、族群預算等。

族群主流化之落實需搭配有效教育政策,教育部也在三年前提出《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法,除了強調原住民族教育之推動,應優先考量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及轉型正義之需求,並納入「全民原教」的概念,擴大原住民族教育對象至全體國民,促進社會大眾認識與尊重原住民族。而目前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正是仰賴原資中心作為全民原教的主要執行者,但要在長期忽視原民生權益的大專校園播下族群主流化與全民原教的種子,又談何容易?構建一個讓原民生有安全感、歸屬感的族群友善環境,有待你我一起攜手努力。


族群友善策略1:學生跨出瞭解的第一步

大部分學生對於原住民的既定印象來自於傳播媒體與昔日受教育經驗,與原住民朋友有過實際互動者少之又少,許多針對原住民族的歧視言論就來自於人云亦云的「不瞭解」。如今,學生若能嘗試於大學就讀期間,透過人際交友、學生社團、志願服務或社會參與等方式,真誠地認識原住民族群,深入理解其真實成長經驗與社會文化,將可逐步重塑自身對原住民族的多元想像。

此外,選修原住民族相關課程亦可更有架構地習得原民知識,只可惜目前臺大校內原住民族相關課程的開設較為零散,非原住民族學生要耗費大量心力,才東拼西湊出對原住民族知識的基本雛型。建議學校可盤點校內原住民族相關學習資源,包含行政單位、學生社團與選修課程等等,使之相互串聯、協同合作,甚至在未來亦可比照政治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開設原住民族學分學程,重構更有系統性的原住民族知識學習網絡。


族群友善策略2:教師營造友好的心教學

過去常發生教師在課堂上常有意無意地期待原民生代表他們的族群發言,或是教師預設原民生就該對原民事務很懂,如此皆造成原民生極大壓力。當代的大學教師實應對原住民族社會與歷史有基本認知,理解原民生身分背景的多元交織,並於課程規劃上考量到原民生不同學習需求,在學術討論中宜尊重原住民族文化與世界觀。同時,讓教學上保有彈性,允許個別學習差異,學生可藉由多元形式表達他們的想法,讓師生彼此都能在這樣跨文化教學過程中達到雙向互惠。

除此之外,教師可設計更多樣化課程內容來增進非原民生與原住民族互動,從中培養同理心、共感受壓迫經驗,例如在學生異質分組中提供教學支持、鼓勵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於多元文化交流中覺察反思。再者,教師能在部分課堂融入原住民族觀點內容,邀請原住民作為客座講師分享經驗,或安排至部落場域實地參訪。當然,這些教學方法上的革新,不該把負擔全落在早已忙碌於教學、行政和研究的教師身上,尤其需要校方預先完善校內族群相關政策法規、編列充足經費資源,藉此引領整體校園風氣改變。


族群友善策略3:校方擘劃共好的新格局

大學管理者可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與原住民族社區建立夥伴關係,讓大學成為連結學校師生與部落的橋樑,適時地串聯校內外資源,創造共好價值。另外,校方可參考加拿大Western University彙整「與原住民族學生工作指南」(Guide for Working with Indigenous Students),揉合臺大原民事務公共參與的獨特脈絡,重新整理為「臺大與原住民族與多元文化工作手冊」,供全體師生作為從事原住民族相關服務事項與學術活動的關鍵指引,甚至一併發展學校進行族群影響評估機制,檢視校內族群相關法案與預算是否具有潛在歧視或能真正促進平等。

最後,建議校方要是能公開宣示族群友善校園重要性、反思過去族群不平等歷史,都將一步步強化校園不同族群互信互賴。例如,成功大學學務處與原資中心在新學年度開學日共同發信予全校師生,大力提倡族群友善校園之意義,藉此預防歧視言論產生、協助剛上大學的原民生適應新生活;加拿大多所大學坦承校區坐落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並不時於公開場合提醒全校師生原住民族受殖民過往,而臺灣大學總校區同樣位處於凱達格蘭族傳統領域,建校以來又陸續在全臺各地收取多筆原住民族土地,校方亟需及早梳理臺大與原住民族關係,並不忘將原民觀點納入校史之中。


展望臺大校園族群平等 需你我一起一起

綜上所述,欲改善原民生與原資中心在大學校園的邊緣現況,高度仰賴全體師生共同參與,一起推動族群主流化、落實全民原教。更何況,臺大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龍頭,又是臺灣最早進行原民研究之學術單位,其原民生也在歷次原住民族社會運動中扮演關鍵角色,若能在此時此刻實踐族群友善校園,達到承先啟後之效,對於臺大自身或全國高等教育學術環境而言,自是格外具有指標性意義。

大學本質上是一個社會關係的場所,而非僅是一個學術生產的物理環境,期許我們共同梳理昔日原住民族經歷的歷史傷痕,在大學場域裡再造族群友善關係,使不同族群身分者都能在校園中擁抱安適與歸屬,一起攜手展望多元平等社會到來。

感謝您閱讀本次專題報導,如果有興趣進一步瞭解校內外原住民族資源與議題,歡迎查找以下資訊:

表1、臺大校內外原住民族相關資源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