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 台大原民生資源專題(三)作者|沈嘉偉 當代原民生所需面對的,不僅是百年來受殖民歷史所遺留下的身心健康創傷,還包括從未停歇的歧視言論與敵意環境。打開Dcard臺灣大學板、輸入「原住民」三個字,即可發現,絕大多數的相關發文都透露了嘲諷訕笑,這些惡意忽視了原民生長期背負的結構性社會問題,也忽視了其所引發的諸多經濟困境、心理壓力與族群認同困難。原民生如何在主流眼光環伺的校園裡求生,恐是多數人未曾思索的問題。 為整體性地回應原民生需求,教育部自2016年起積極推動全國大專校院普設原資中心,期待能替原民生在學校建立求學生活之文化支持系統,並促進校園環境中的族群友善。然而,在人力、經費與校內資源未能適時到位的前提下,將使原資中心服務量能處處受限,更將造成工作人員流動頻繁、原民生關係疏離等窘境。原民生遭遇之困境盤根錯節,原資中心顯然獨木難支,令人省思究竟該如何改進現況,始能協助原民生在臺大校園順利求學、自在生活? 從族群主流化到全民原教 時至今日,考量到原資中心服務量能與職權範圍有限,很難要求其他校內行政單位共同建置綿密的支持網絡,來接住每一位原民生,但原民生就學權益著實需要更多師生一起投入,方能日漸完備。如同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8月1日向臺灣原住民族道歉時曾說過:「我請求整個社會一起努力,認識我們的歷史,認識我們的土地,也認識我們不同族群的文化。走向和解,走向共存和共榮,走向臺灣新的未來。」國家元首代表全體國民為原住民族受壓迫的歷史道歉,並指出「族群主流化」(ethnic mainstreaming)是讓臺灣實現多元平等社會的未來路徑。 族群主流化是指讓各級政府部門擁有基本的族群敏感度,在政策制訂過程中都能納入多元族群觀點,亦使社會大眾認知到每個人皆是族群議題的當事人,不同族群背景者皆能共同形塑社會主流。為讓族群主流化在臺灣社會生根發芽,過去研究已就政策立法與組織設計層面,給予政府推動族群主流化之具體建議,其中包含:族群平等立法、族群行政機制、族群意識培力、族群統計與分析、族群影響評估、族群預算等。 族群主流化之落實需搭配有效教育政策,教育部也在三年前提出《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法,除了強調原住民族教育之推動,應優先考量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及轉型正義之需求,並納入「全民原教」的概念,擴大原住民族教育對象至全體國民,促進社會大眾認識與尊重原住民族。而目前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正是仰賴原資中心作為全民原教的主要執行者,但要在長期忽視原民生權益的大專校園播下族群主流化與全民原教的種子,又談何容易?構建一個讓原民生有安全感、歸屬感的族群友善環境,有待你我一起攜手努力。 族群友善策略1:學生跨出瞭解的第一步 大部分學生對於原住民的既定印象來自於傳播媒體與昔日受教育經驗,與原住民朋友有過實際互動者少之又少,許多針對原住民族的歧視言論就來自於人云亦云的「不瞭解」。如今,學生若能嘗試於大學就讀期間,透過人際交友、學生社團、志願服務或社會參與等方式,真誠地認識原住民族群,深入理解其真實成長經驗與社會文化,將可逐步重塑自身對原住民族的多元想像。…

  • 台大原民生資源專題(二)作者|沈沛育、沈嘉偉 為協助原住民族學生(簡稱原民生)在大專校院求學,教育部近年來大力推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簡稱原資中心)成立,至今全國九成的大專校院皆已設置原資中心,讓原民生在校園中如同有「第二個家」支持。然而,在當前政策制度與學校行政體制之下,原資中心能發揮的功能其實非常有限,除了專職人力不足,原民生在校園內的生活空間、心理輔導,以及敵意環境問題,都未必能適時獲得處理,臺大原資中心也不例外。 臺大自2013年即成立原資中心,提供原民生各項學習支持、營造多元文化校園環境。經過歷任工作同仁辛勤付出,相關制度系統日臻完備,現實上卻仍有諸多困境亟待改善,讓人好奇校方將如何面對原資中心當前困境?日後又將為原資中心開創出何種新局? 保障原民生權益 原資中心依法設置 有鑑於原民生在大專校院求學過程的困境,遲遲未獲得有效回應,2019年《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法規定,為建立原住民族學生在校就學及生活之文化支持系統,並促進族群友善校園環境,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教育部)應鼓勵各大專校院設置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並指定專責人員,以輔導其生活及學業。 為鼓勵各校原資中心,教育部在2020年提出《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要點》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附錄2》(簡稱深耕計畫),界定原資中心將提供原民生生活、課業及就業輔導、生涯發展、民族教育課程活動等服務,並以深耕計畫專款補助各校原資中心1名專任人力(每人每年45萬)和業務費。 原資中心業務範圍非常多元,為原民生提供各種生活、課業、生涯與文化等服務項目,如同一個從原民生立場出發的小型學務處。110學年度第一學期起,臺大原資中心由全新工作團隊接任,正積極與原民生培養信任關係、情感連結,致力於讓原資中心成為原民生在校內的第二個家。 去年9月剛到職的臺大原資中心專任助理劉羽茜,過去在暨南大學就讀時參與過不少原資中心相關活動,她觀察到,暨大原民生跟原資中心關係緊密,經常在下課時間到原資中心聊天、休息,但是臺大原民生可能因為都會區域、校風差異,而較少和原資中心有互動。經過這幾個月的努力,劉羽茜很高興逐漸有學生願意主動來跟她說說話,她期許未來可以找到更多還沒被觸及到的同學:「陪伴校內的原民生,當他們發生任何事情,第一時間願意來原資中心找我們,這就是我們想做的事情!」 人員流動率高…

  • 原民生上臺大後 你不知道的事?

    台大原民生資源專題(一)作者|陳芊彣、余欣衡、沈嘉偉 臺灣原住民族在百年殖民歷史影響下,傳統社會文化與政經結構被迫瓦解,不僅造成原住民族社經地位低落、部落產業蕭條,更因長期蒙受來自主流社會的汙名標籤而影響身心健康。面對臺灣社會族群不平等現況,原住民族大專生(簡稱原民生)自1980年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以來,就是推動原住民族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依教育部統計,原民生進入大專校院就讀人數持續增加,109學年度全國大專院校共有2.7萬名原住民族學生,佔全體學生數的2.2%。然而,相較非原民生86.2%的在學率,同齡原民生於高等教育階段的在學率僅為54.7%,凸顯相異族群之間教育機會仍不均等。此外,長年以來比一般生高出約兩倍之多的全國大專原民生休學率,近年來雖然逐漸拉近差距,但若進一步檢視數據,會發現另有需要關注的現象。以高等教育資源最為豐沛的臺灣大學為例,臺大原民生近五年休學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造成此現象的原因為何?我們是否對原民生在臺大求學路上的困境與需求仍有需要理解之處? 經濟困頓與身分烙印的兩難 經濟困境常苦惱著原民生。最近一次原民會《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顯示,對照我國全體家庭年平均收入為121.37萬元,原住民族家庭年平均收入為72.76萬元;而在可支配所得上,原住民家庭為我國全體家庭的0.73倍。許多原民生在此家庭社經背景之下,需以頻繁打工等方式來支應臺北高物價開銷,與此同時若要再兼顧繁重課業,實讓人喘不過氣。 然而,原民生若要申請公私部門獎助學金,也非外界所想的理所當然。官方獎助學金因為需要課業成績、身分資格等特定門檻,並不容易申請,而大部分私設獎學金預設原住民族是弱勢群體,如同是對原民身分的汙名標籤,大大影響原民生申請獎學金之意願。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原民生 Lahok Ciwko 表示:「原住民身分在獎學金系統就是被標示成一個弱勢生,當我們在使用這些資源時,必須先『承認這個身分是個弱勢』,也擔心會不會再次強化這個弱勢的身分在我們身上,甚至害怕被說申請獎學金是消費原住民族身份,以至於不太敢去申請,結果只好回去打工。」…

  • 潛藏身邊的隱形破口 – 校園內資訊安全的檢討

    2021年晚間7點50分,一位同學在臉書社團NTU台大學生交流版發文,發現在台大師培中心教程報名系統上,只要輸入學號後就可以看到身分證字號、電話與戶籍地址等個人資料,過程中不需經過任何身分驗證程序。儘管經學生通報後已在當天凌晨下架此一系統,但在事件之後,受影響同學無法充分被告知自己的個資是否有被他人查詢或有外洩的紀錄。 資訊安全,乃至於隱私權的重要性,是為了保障我們的個人資訊免受外流或惡意人士的侵擾,它保障的是一種「潛在」的權利,每個人都有不被侵害的自由,儘管現實中某人無意識或者認為個資外洩不會受到太多影響,這個權利仍然被保護。同時在數位化時代,瑣碎的個人資訊仍可以拼湊出一個人的生命背景,而當事人可能無從得知,我們也無法保證是否會有惡意人士利用這些資訊達到不法目的,也使得受影響的當事人可能因此而活在恐懼之中。資訊安全的目的乃是以「機密性」、「完整性」與「可用性」三個角度切入,意在保護社群或組織內的敏感資料不受外流、不受他人惡意地修改與確保資料可不間斷受取用。 本篇報導以近年台大爆發的數起個人資料漏洞事件,搭以對曾經手案件的何雨忻前學生會福利部副部長採訪,試圖勾勒出校方在資安處理上的疏漏與改善之可能。 一、資安事件的爆發與處理 2020年8月21日,109學年第一學期第一階段選課結果公布前,教務處內部提供給職員進行檢核的系統連結外流,並被學生公開轉載,該系統使任何人得以他人學號逕行查詢其選課結果,甚至能進一步查詢到性別、入學身份別(繁星、學測、指考與其他入學管道)、雙轉輔系所、身份證字號等個人私密資訊。 一週後,8月30日,再次發生學分抵免申請系統的個資外洩事件,雖然供各系審核學分抵免申請的系統需以教務處承辦人員的計中帳號認證,但一般學生透過自身計中帳號登入後,即會被當成該生所屬科系的承辦人員。此系統上的漏洞,導致任何學生皆可查閱所屬系所的全部學分抵免申請資料。事件爆發後,教務處並無任何補救措施,僅在官網發佈了一篇公告 ,並沒有對於個人資料可能受到侵害的學生盡到吿知義務。針對教務處回應此事件的態度,學生會福利部(現為學權部)發文質疑校方不採用〈國立臺灣大學個人資料保護作業要點〉中關於個人資料受侵害的規範通知當事人,而以透過發佈公告的形式進行對當事人進行告知,另外只就部分資料遭不當瀏覽進行道歉。 在109學年第二學期,因為疫情而開始的遠距教學期間,台大師資培育中心的教程報名系統出現設計漏洞,在臨時建立、未經嚴格檢驗的系統上,任何人都可輸入他人學號,取得該生之身份證字號、生日、系所、戶籍地址、電話等敏感個資,經同學項資訊組反應後,將該網站緊急下架修正。在進行事件調查期間,發現師培中心系統的資料庫並沒有開啟記錄功能(SQL SELECT qu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