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 【「4.05」布條下】系列報導導言

    台大學生會在五月舉辦「言論自由月」活動,讓同學能透過申請,在校園中的公共空間掛上自己撰寫的布條,表達意見。其中,有同學掛上內容為「火冒4.05丈」的布條。4.05,是1.35乘以3,該布條以此暗諷當前升學制度對原住民族的積極矯正歧視措施「原住民族升學保障辦法」中的外加名額和加分制度,更在說明中直言「原住民特權是政府對平地人的暴政」。 「4.05」布條只是導火線,在更早之前,台大早已發生醫學系學生在電視節目中以嘻哈歌詞嘲諷原住民族學生「乘1.35還沒我高」等歧視事件。在台大之外,台中一中學生以「烯環鈉」作為園遊會攤位主題、政大學生以「後空翻」嘲諷原住民族穿著露背服飾、台科大校刊以「期中期末分數再也沒有乘以1.35倍」解釋原住民族加分困難⋯⋯校園乃至整個台灣社會不斷重演,對原住民族赤裸的歧視與攻擊,讓台大校內的原住民族學生、社團,或關注原住民族議題的非原民師生都再也難以「就這樣算了」。一連串行動在校園內外展開。 意識報長期關注原住民族土地正義、校內原民學生處境、原住民族狩獵與文化權等議題。相對需要長時間資料收集的專題報導,當下這些校園中的行動、訴求,與抗爭者的身影需要被更即時的紀錄與傳播。不論「4.05」或「1.35」,在他們的生命中皆非單純的數字;公眾口中的「政策討論」,是他們真實的生命經驗。本次【「4.05」布條下】系列報導,意識報前往校園原民學生抗爭的現場、訪問不同的組織、同學,紀錄他們的行動,探問他們的經驗與理念。作為學生媒體,意識報與這些行動者站在一起,「我們不會就這樣算了」。

  • 2022–2台大研協會長選舉1號候選人黃種賢專訪(下):政見與議題提問

    本屆學生自治組織選舉將於5/24(三)舉行,台大意識報專訪研究生協會會長候選人。本次研究生協會會長為同額競選,專訪分為「參選動機與理念」(上)、「政見與議題詢問」(下)刊登。 本篇為研究生協會會長1號候選人-黃種賢專訪(下)。 1號候選人黃種賢為社會所碩一學生。本專訪由候選人受訪逐字稿,經過編輯編修文字後完成。 編輯|歐孟哲、洪誌謙、許采蘋 政見與議題提問 Q1:你在政見中首先強調研究生作為學術工作中「勞動者」的角色,並主張應建立勞動權利個案諮詢管道與爭取助理薪資調升,過往研究生協會應已長期有處理個別研究生問題的業務,請問你為什麼特別著重與強調對「勞動權利」面向的關注,並認為需要額外建制管道?研究生的勞動處境相對於其他如與指導教授間的不對等權力關係、心理困擾等問題有什麼特殊性? A:先談要建立一個額外的制度管道處理勞權的部分,我可能有點表達不清楚,我比較不是說要建立一個額外的勞權的管道。它其實有點延續的性質,我們同樣會積極處理學生遇到的個案性的勞權爭議,我們會作為協助的角色去幫忙他們申訴或是釐清一些問題等等。 那當然另一部分比較不算多管道,但是也是比較強調建制的部分是,個案性的處理我覺得終究還是要回到一些制度性的解方,但是這樣的解方到底該如何實做,其實我還是相對沒有一個很完整的圖像,但大體來說,我會希望至少一些既有的勞僱爭議個案可以在做去識別化的處理後,做整理或是公開,讓其他有類似處境、遇到類似狀況的學生能夠查照過去的經驗。這是我覺得比較制度性的解方。那為什麼會特別關注勞動權利或相關面向,其實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比較個人的生命經驗,在大學畢業專題的製作,我做的是一些比較涉及勞動權利的部分,內容是關於校園周遭的各種餐飲業學生打工的勞僱剝削問題。後來這個畢業專題因為疫情的關係沒有做完或對外公布,但至少我開始會關注學生的勞動權利。 其次也是因為勞權或是勞動者的身份,在做為研究生的時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面向。從大學升到研究所,這個生命經驗轉換可能是開始不拿家裡的生活費支助,開始要自付學費、生活費,因此有更迫切的收入需求。那一部分也是因為,做學術這件事情很多時候會承接各種老師的計畫,從做中學必然是同時涉及研究跟勞僱的身份,所以我認為研究生的勞動權利是很重要的,也是應該且值得關注。 Q1–1:(追問)你剛剛的回應中有提到你們目前有在推動讓研究生勞動市場條件更加透明化的「勞務平台」,可以請你具體說明一下這個政策的內容以及目前的進展嗎?…

  • 2022–2台大研協會長選舉1號候選人黃種賢專訪(上):參選動機與理念

    本屆學生自治組織選舉將於5/24(三)舉行,台大意識報專訪研究生協會會長候選人。本次研究生協會會長為同額競選,專訪分為「參選動機與理念」(上)、「政見與議題詢問」(下)刊登。 本篇為研究生協會會長1號候選人-黃種賢專訪(上)。 1號候選人黃種賢為社會所碩一學生。本專訪由候選人受訪逐字稿,經過編輯編修文字後完成。 編輯|歐孟哲、洪誌謙、許采蘋 參與動機與理念 Q1:請問你參選的動機為何?你在參選聲明中提及過去一年擔任研協學生事務長參與的改革,本次參選的動機和政見除了延續自任內的職務,是否有注意到當前研究生協會面對的其他問題或想做出的改變? A:我過去其實沒有很多學生自治的參與經驗,反而可以說這一年是我開始在學或摸索學生自治該如何去運作,也是在這樣的過程,發現可以在體制內跟校方進行一些實際的倡議或改革,也會有很強且實際的效果。因為過往以自己社會系的所學,在推行運動或改革,都是用倡議,或是體制外的方式在推動,但真的進到了體制內的運作後,就會知道學生自治的運作,真的有辦法去落實我們在意的問題、想推動的改革。 我的政見主要分為兩塊,一塊是延續既有研協會的成果;一塊則是自己的行動。延續的內容,如同我政見主要關注的部分,是在勞權的議題上放比較多關注,包含對個人勞動權益協商的協助,也會有持續的、制度性的倡議,後面會詳細回應。 但同時我也覺得在研協會這一年,有一些我想做出改變的部分。第一個是組織的組成或結構本身。我們這一年一直有被開玩笑或是詬病的一件事情是,我們的組成其實性別比不太平衡,大多數都是男生,而且都是順性別異性戀的男性,比較少女性的參與。除了性別外,系所的背景也不太均質,碩博士比例也有點失衡。不管是性別、系所或碩博士,直接的問題或造成的結果就會是,很多時候我們在推動一些倡議,或是在找有什麼問題可以做解決的時候,會很優先以我們自己的經驗考量。譬如說我是生理男性、社科院、碩士級研究生的經驗。所以如果我選上的話,我會希望在組織組成上做出調整。 另一部分是,學生自治是一個民主選舉之後形成的代表性組織,可是很多時候運作上還是很常被人說「你只是小圈圈然後玩自治遊戲」,沒有反映不同學生的真實狀況或需求。我覺得這件事情,「公共參與」的部分,是下一屆需要提升的。…

  • 2022–2台大學生會長選舉2號候選人許冠澤專訪(下):政見與議題提問

    本屆學生自治組織選舉將於5/24(三)舉行,台大意識報專訪學生會長選舉候選人。本次學生會長共有兩名候選人,兩篇專訪均分為「參選動機與理念」(上)、「政見與議題詢問」(下)刊登。 本篇為學生會長2號候選人-許冠澤專訪(下)。 2號候選人許冠澤為城鄉系所碩三學生。本專訪由候選人受訪逐字稿,經過編輯編修文字後完成。 編輯|歐孟哲、洪誌謙、方博弘 政見與議題提問 Q1:你主張推動威權統治時期台大校內行政資料開放,包含人事紀錄與揭露、平反教職員生的受難案件。但對基層協力者的身份、個人的監控紀錄等資料揭露卻也是轉型正義工作中存在爭議的難題,如前年促轉會就因直接公布內容可能對受難者造成二次創傷,而只讓有意願當事人翻閱自己在台大活動時被監控的檔案。請問你如何看待這些基層協力者身份公布的倫理爭議?你在政見執行上會以什麼樣的具體做法處理? A:你的提問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台大沒有的,之所以可以區分這些監控它涉及到什麼樣隱私的程度、可能造成什麼傷害,前提是已經有促轉會的人處理過,所以有辦法來做分類、區別。但是台大沒有人來做這件事情,我知道凃峻清(第32屆學生會長)以前有提過要學校成立轉型正義小組,那後來就是被打槍了。所以這條路如果行不通的話,我會覺得可以轉一個方向的方式來執行。我認為還是要有一個專責的單位來整理台大的這些檔案,這是第一步。整理起來我們才能做你說的,要不要揭露、揭露給誰這樣子的分類。現在沒有揭露,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有什麼。 有一個很荒謬的事情我也是這幾個月才知道,台大的這種涉及政治的歷史資料,依照《政治檔案法》已經移交到檔案局了。所以在台大我在調資料的時候,他們就說這些是政治檔案,要去檔案局調。我問那可不可以提供我當初移交給政治檔案局的清單?這樣我比較有辦法按圖索驥去檔案局調。結果台大說他們沒有這個清單。他們當初給檔案局,他們竟然沒有一個清單,知道自己當時給了檔案局什麼?這也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所以我們現在很需要有人把這些東西整理起來。 如果台大無法成立一個轉型正義單位的話,我想像上是類似用計畫的名義來做。什麼叫用計畫的名義?其實台大過去也曾經對四六事件、哲學系事件以校方的名義來發包做調查。甚至到幾年前都還找了(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老師來做重編歷史的工作。我覺得可以用類似的方式邀集台灣史學者、同學,由台大來提供資源執行這件事。當然就要授權這些執行計畫的人可以觸及到學校裡面的這些檔案。國民黨過去在台大黨部的資料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全的開放揭露,這些東西我覺得都需要有人整理起來。 Q2:你在政見中訴求對校內各項行政流程的簡化與線上化,類似的政見在歷年選舉中時常出現,請問具體來說你對足夠「簡化」的行政流程的想像為何?另外台大校內近年逐步推動部分教學系統的線上化,卻也造成資安漏洞、計中或主責專業團隊(如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