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 「開啟對話」卻沒有交流?台大社科院院長接待共青團始末

    2023年全球COVID-19疫情趨緩,兩岸之間以「交流」為名的活動數量逐年增加,如本次以北京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為首的中國高校師生團便曾於2023年暑假來訪台灣。隨著類似活動頻率增加,對兩岸「交流」性質的不同觀點,也在本次馬英九基金會主持的中國學生團參訪時正面交鋒。支持方主張「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政治退出校園」、「面對資訊相對封閉的敵國,若是妥善利用兩岸交流活動,不失為一個好機會讓我國可獲取平時難以取得的資訊,藉此可以更了解敵國的內部情形,因此兩岸交流活動可說是雙方各取所需。」但另一方面,台大、清大、中山女高等三校為首的學生,則於12月4日召開聯合記者會,嚴正表示「交流應基於雙方的對等地位」,指出本次中國高校師生團來訪實為「假交流、真統戰」,應重新審視此類活動的必要性。回到本次交流活動當下,台大與清大的會場外,集結了不滿活動的學生,以各式標語抗議活動名不符實。參與接待的學生指出,交流活動中雙方根本沒交流,整場活動與當初主辦方所宣稱的能夠認識中國學生文化不符,更直言自己在活動中只是走路工。交流活動中,學生聚集的相關畫面甚至被北京央視及國台辦作為「兩岸青年越走越近,越走越親」的統戰論述媒材。種種跡象皆指出本次中國高校師生團來訪台灣各校具有極大的爭議性。面對各方的爭論與質疑,台大社科院為何會協助辦理本次交流活動?社科院方與馬英九基金會的協商過程為何?作為本次活動主責的張佑宗院長又是如何看待學生參與這場交流活動的經驗?意識報採訪了社科院院長張佑宗與承辦社科院國際業務的洪曉盈行政組員,試圖釐清本次活動的籌辦過程、決策考量,以及面對外界質疑時,校方如何回應學生的憂慮與訴求。

  • 為何上街頭?冬季青鳥公民集會群像

    上周五(12/20)深夜十一點三十七分,國民黨與民眾黨在立法院內以人數優勢闖關三讀新版《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憲法訴訟法》與《財政收支劃分法》。儘管就在立法院外,反對藍白兩黨以人數優勢,且在重大程序瑕疵下通過三項修正案的抗議群眾早已填滿濟南路與中山南路的交叉口。抗議群眾呼應台灣經濟民主聯合與台灣公民陣線主辦的「冬季青鳥」集會,早至當天上午九點就已有上千民眾聚集,透過國會議事直播關注院內議程進行,傍晚下班時間後,人潮不減反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的志工穿梭在人群間、詢問民眾需要不要暖暖包;參與過五月青鳥行動的台大異議性社團與學生組織,聚集中山南路快車道與分隔島間,輪流籌措民眾上「民主短講戰車」分享;一台亮著「民主必須用力維護,追星才能成為日常」廣告看版的卡車周遭,圍繞舉起手燈的追星族,在暗夜中亮起五彩繽紛的應援色。據主辦方表示,截至晚間10點,已有超過2萬名群眾聚集在現場。此刻回看,三項重大修正案依然透過舉手表決的方式(12/24更正,註一)三讀,即使有上萬民眾到場聲援,也無法阻止法案在未經充分協商的舉手投票表決的三讀中定案。那麼從早到晚待在立法院外的民眾究竟為什麼還來?「只要院內沒有結束,我們就不會離開。」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參與者堅持冒雨在街頭?他們的行動留下了什麼?在周五(12/20)傍晚至深夜,意識報採訪近五十位現場參與者,紀錄從小二到年屆退休、追星族到黨外運動參與者、工程師到漫畫家等參與「冬季青鳥」的經驗,呈現這次運動中新形態的參與樣貌、不變的政治風景,以及即使擋不下法案通過三讀也要站上街頭的原因。

  • 共青團來訪「開啟對話、深化理解」?接待同學:根本沒交流,只是走路工

    十二月三號星期二上午,北京清大校黨委書記邱勇偕同馬英九基金會,領團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40名學生參訪台大校園。然而,許多不期而遇參訪團的師生均感錯愕:此趟宣稱與台大學生「開啟對話、深化理解」之參訪團,為何不曾主動公開活動資訊?馬英九基金會宣稱交流,卻在抵達社科院後快步迴避,甚至施壓校內教授與工作人員,驅趕期盼交流民主人權議題的台大學生?當天傍晚,台大社科院學生會隨即發布聲明稿,然而內容並未提及參訪團交流行程從未公開且迴避與學生交流的事實,僅暗示台大學生應該與中國學生多交流,營造「互相尊重、理性交流、深化理解」的環境。對此,台大社會系學生會隨後發出聲明,表示社科院學生會無法表達社會系學生立場;台大的異議性社團也陸續發出新聞稿、臉書文,質疑社科院學生會粉飾強權壓迫、淪為統戰打手,更延燒至校外媒體報導,引發社會關注。究竟這場「交流」是怎麼一回事?意識報與若干參與交流活動的接待學生取得聯繫後,獲得第一線觀察。

  • 【「4.05」布條下】原民加分不能討論?請看見那位「坐在班上的同學」

    記者|許采蘋編輯|歐孟哲 意識報長期關注原住民族土地正義、校內原民學生處境、原住民族狩獵與文化權等議題。相對需要長時間資料收集的專題報導,當下這些校園中的行動、訴求,與抗爭者的身影需要被更即時的紀錄與傳播。不論「4.05」或「1.35」,在他們的生命中皆非單純的數字;公眾口中的「政策討論」,是他們真實的生命經驗。本次【「4.05」布條下】系列報導,意識報前往校園原民學生抗爭的現場、訪問不同的組織、同學,紀錄他們的行動,探問他們的經驗與理念。作為學生媒體,意識報與這些行動者站在一起,「我們不會就這樣算了」。 「老師,為什麼原住民可以加分?」 台大社工系副教授Ciwang Teyra 長期研究原住民族歧視與歷史創傷,他的分享從原住民族學生求學歷程中時常遇見的真實經驗談起。在不是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學校裡,一個班級可能只有一到兩位原民學生,當其它同學直接向老師問起加分制度的緣由時,這些原民學生就頓時成為全班同學目光的焦點。「不管這個說的人他的意圖是什麼,在那個環境中,同學們的目光可能就往他身上看,開始看著這個人。」Ciwang 在訪談中聽到原民學生的親身描述是:「我感受得到大家的這些眼光看到我這裡來,我頭就會低低的,但我感受得到⋯⋯」 5月18日週四晚間,即便室外天氣悶熱,小福樓前依然聚集了快佔滿整個廣場的學生與教職員席地而坐,參與為時三小時的「升學優待工作坊」。此工作坊由台大學生會轉型正義小組、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合作與原聲帶社合作舉辦,邀請台大法律系陳昭如教授及台大社工系Ciwang Teyra教授針對原住民族升學優待制度進行演講。在台大發生言論自由月的「火冒4.05丈布條」事件後,主辦方臨時於講座前一晚,宣布活動場地由原先的社會社工系館,改至布條懸掛位置旁的小福廣場。 「我會不會就是他口中那個不夠格的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