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方博弘、許采蘋、關之杰
編輯|陳怡安
十二月三號星期二上午,北京清大校黨委書記邱勇偕同馬英九基金會,領團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40名學生參訪台大校園。然而,許多不期而遇參訪團的師生均感錯愕:此趟宣稱與台大學生「開啟對話、深化理解」之參訪團,為何不曾主動公開活動資訊?馬英九基金會宣稱交流,卻在抵達社科院後快步迴避,甚至施壓校內教授與工作人員,驅趕期盼交流民主人權議題的台大學生?當天傍晚,台大社科院學生會隨即發布聲明稿,然而內容並未提及參訪團交流行程從未公開且迴避與學生交流的事實,僅暗示台大學生應該與中國學生多交流,營造「互相尊重、理性交流、深化理解」的環境。對此,台大社會系學生會隨後發出聲明,表示社科院學生會無法表達社會系學生立場;台大的異議性社團也陸續發出新聞稿、臉書文,質疑社科院學生會粉飾強權壓迫、淪為統戰打手,更延燒至校外媒體報導,引發社會關注。究竟這場「交流」是怎麼一回事?意識報與若干參與交流活動的接待學生取得聯繫後,獲得第一線觀察。
當天到底發生什麼事?
交流當天上午九點半,約20名台大學生在梁國樹國際會議廳準備接待。然而接待同學所知的資訊只有報名信件上提及的學習交流。接待同學透露,少數給予接待同學準備交流的提示,是社科院院學會會長郭又睿及馬英九本人的叮嚀。
「九點半集合的時候,郭又睿也在,然後馬英九後來又來了,所以其實不是社科院在跟我們講這些事情,主要是他們兩個蠻主動的在講說我們要互相尊重喔,大家不要故意提出台灣中國兩國之類的。」
接待同學在旁觀望馬英九前總統、陳文章校長、張佑宗院長握手談天,待中國學生抵達後會議廳後,兩批人馬隨即被分配至左右相隔的座位區,原先期待的交流只剩聽致詞及看台大形象片。接待同學提到,坐在台下聽長官致詞時,都在納悶:什麼時候可以輪到他們來跟中國的學生對話?然而一直到致詞結束,接待同學都沒有等到報名信件曾許諾的學習交流。問及接待同學在活動中有何收穫,他回答:
「沒有,當天根本沒講話。零互動。」
接待同學除了表達毫無對話機會的遺憾,他們也質疑與中國學生密切交流的青年團學生,參加這場交流活動的意義。「國民黨青年團的學生私底下已經認識陸生團的某些人,他們已經有機會可以講話了,應該不需要在這種校園的活動出現。」
台大學生在活動中的角色:接待,還是被拿來宣傳?
社科院學生會聲明(圖一)遭台大學生批評「像國台辦的供稿」;實際參與的接待同學進一步透露,聲明稿中描述內容多不屬實:
「沒有導覽,沒有導覽,⋯⋯,他們亂講啦,絕對沒有這種事情。」

接待同學描述,當時參訪團外圍擠上許多想看馬龍的粉絲,因此隊伍拖得很長。一群人擠在椰林大道狹仄的人行道上,得時時擔心同學推擠踩踏,混亂中無法擠到中國學生旁邊聆聽談話內容,更不用提所謂導覽與交流。
回想當初報名是期待能夠認識中國學生的文化,活動結束後不僅沒有得到想要的收穫,隨之而來更多的是失落。 問及接待同學的感受,他回答:
「我怎麼樣被對待⋯⋯?就是很像花瓶啊!」
是學術合作還是統戰棋子?誰在背後促成這場「交流」活動?
接待同學現場經驗指出,非青年團學生連一句話都說不到。這不禁讓人思考:這場交流究竟是辦給誰看?
「我覺得單純是他(指社科院學生會會長)自己想要邀功,……,因為這件事情一開始院學會就沒有參與,都是社科院、校方在協調,所有主辦的工作人員都是院辦工讀生,沒有院學會的人。」
至於社科院學生會的貼文,接待同學認為那是社科院學生會會長吸引關注的手段。回顧當初在背後真正促成的關鍵,其實與社科院學生會並不直接相關。思考這場沒有交流只有參訪的活動背後究竟代表甚麼,接待同學略微沉默後,表示中間有很多複雜的因素,最後才變成這樣:
「其實當初是社科院院長張佑宗接下這個活動,他要跟北京清華的老師維繫學術往來。也許院長希望有交流,但很多東西馬英九基金會的人並不希望出現。」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