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原民生資源專題(一)
作者|陳芊彣、余欣衡、沈嘉偉
臺灣原住民族在百年殖民歷史影響下,傳統社會文化與政經結構被迫瓦解,不僅造成原住民族社經地位低落、部落產業蕭條,更因長期蒙受來自主流社會的汙名標籤而影響身心健康。面對臺灣社會族群不平等現況,原住民族大專生(簡稱原民生)自1980年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以來,就是推動原住民族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依教育部統計,原民生進入大專校院就讀人數持續增加,109學年度全國大專院校共有2.7萬名原住民族學生,佔全體學生數的2.2%。然而,相較非原民生86.2%的在學率,同齡原民生於高等教育階段的在學率僅為54.7%,凸顯相異族群之間教育機會仍不均等。此外,長年以來比一般生高出約兩倍之多的全國大專原民生休學率,近年來雖然逐漸拉近差距,但若進一步檢視數據,會發現另有需要關注的現象。以高等教育資源最為豐沛的臺灣大學為例,臺大原民生近五年休學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造成此現象的原因為何?我們是否對原民生在臺大求學路上的困境與需求仍有需要理解之處?

經濟困頓與身分烙印的兩難
經濟困境常苦惱著原民生。最近一次原民會《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顯示,對照我國全體家庭年平均收入為121.37萬元,原住民族家庭年平均收入為72.76萬元;而在可支配所得上,原住民家庭為我國全體家庭的0.73倍。許多原民生在此家庭社經背景之下,需以頻繁打工等方式來支應臺北高物價開銷,與此同時若要再兼顧繁重課業,實讓人喘不過氣。
然而,原民生若要申請公私部門獎助學金,也非外界所想的理所當然。官方獎助學金因為需要課業成績、身分資格等特定門檻,並不容易申請,而大部分私設獎學金預設原住民族是弱勢群體,如同是對原民身分的汙名標籤,大大影響原民生申請獎學金之意願。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原民生 Lahok Ciwko 表示:「原住民身分在獎學金系統就是被標示成一個弱勢生,當我們在使用這些資源時,必須先『承認這個身分是個弱勢』,也擔心會不會再次強化這個弱勢的身分在我們身上,甚至害怕被說申請獎學金是消費原住民族身份,以至於不太敢去申請,結果只好回去打工。」
為緩解原民生經濟難題,臺大學務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簡稱原資中心)近年來已試著開放多元管道給予原民生經濟支持,例如,夢田深耕計畫中可透過參加原住民族語講座等來申請獎助方案,後續效應仍待觀察。
你的心輔資源不是你的心輔資源
臺大心輔資源稀缺早已眾所周知,可是對於原民生而言,心輔資源不只是「量」的問題,還有「質」的問題。心理輔導人員最基本應做到的,是「同理」服務對象處境,但原民生所面對的心理壓力其實有別於非原住民學生,特別是原住民族歷史創傷、族群認同與隱微歧視等心理議題,一般心理輔導老師在未受過多元文化專業訓練的前提下,並不容易設身處地同理原民生。
Lahok 直言,心輔中心應重視原民生心輔需求,當務之急是盡快對心輔人員補足多元文化專業訓練:「原民生好像沒有被學校輔導體系特別看重,臺大心輔中心應至少要有人是具備文化敏感度或善於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他要知道原住民族社會經濟地位處境、歷史脈絡是什麼。如果都做不到這些的話,就會一般化原住民族學生的處境,但原住民族學生的處境一直都很不一般!」
如何編織一條族群認同路的回家路
當代原民生成長背景非常多元,各自需面對的族群認同課題也大不相同。Lahok的長輩因過往經歷族群歧視、於都市就業環境多次經歷惡意言語,以致於Lahok在國小選擇鄉土語言課程時,家人拒絕讓他學習阿美族語課程,並說學族語沒有用,不能幫你賺錢、不能跟別人溝通。如今回顧,Lahok認為這其實是家長基於愛護後代免於受歧視的初衷,才不願傳承族群文化知識給後代。
此外,當從原生家庭無法獲得族群認同的養分,學校主流教育更不可能會引導其認識原民議題,尤其臺大原民生往往埋首書堆而無暇探索自身族群文化,致使許多類似Lahok生命經驗的都市原住民青年,落入都市與部落的雙重邊緣中迷失自我,常懷疑自己是一個「不合格的原住民」。幸好,Lahok在上大學後參加原民生社團「原聲帶社」,方有機會一點一滴探索自身族群認同,進而投身參與原住民族權利運動。
對部落長大的原住民青年而言,要熟稔自身族群文化也不是件自然而然的事。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原民生藍詠馨成長於部落周圍,在日常中建立起深刻的族群認同,但她表示來到臺大後生活環境驟變,一時之間背景相近的朋友所剩無幾,甚至感覺到自己與部落漸行漸遠。這樣的求學經驗帶給她極大焦慮,尤其是當她經歷北部社會文化衝擊後,再回到部落卻發覺自己實際上並不夠瞭解部落:
「雖然認同很深、一直以自己的原住民身分為榮,但實際上對部落的認識又很少,回部落後會覺得自己有點『虛』。」
離鄉背井至外地學習、對自身文化越感疏離,是當代原住民族青年的普遍憂慮,一位授課教師安慰藍詠馨不需因為對部落陌生而有罪惡感:「那不是你的原罪,你雖被賦予這個族群的身份和血液,但你身上罪惡感是前人所造成,過去很多社會政治等因素加在你身上,造成你不認識你的部落、族群。」如今,藍詠馨自己也想對所有原民生說:「我們對自己的身份沒那麼認識也不是我們的錯,因為教育、社會、歷史等原因,導致我們現在變成這樣。那我們現在努力地回去找那些文化、傳承它,就已經很棒了。」
在滿佈歧視言論的校園求生存
各大專校院中頻傳對原民生的歧視言論,凸顯非原民生仍對原民生抱持不少刻板印象與偏見,在臺大中,對原民生的敵意留言特別容易展現在申學優待制度的討論上。社會工作學系原民生Hana na Fulaw感慨:「過去臺大交流版上也有人說原住民跟外籍生根本不該來讀臺大,就因為他認為原住民的課業表現很低落。」然而,對於將族群身分與個人表現相互掛勾之謬誤,當時竟然沒有人跳出來反駁。Hana點出,原民生不願意回覆相關言論,也是擔心部分原民生的個人發言可能又會被曲解為整個原住民群體的普遍想法,無法預料反駁後是否只會換來更強烈的惡意?
「大家都很受傷。」Hana嘆了一口氣:「到現在交流版上還是會出現一些原住民笑話,不好笑的那種,竟然還會有人在下面標記他的原住民朋友,這些事情就會在大家心裡不斷累積壓力和傷痕。」她還透露,曾有原民生因為授課老師不斷在課堂上大談歧視原住民言論,嚴重到讓該位原民生不願再去上課。課堂本應該是傳道授業解惑之所在,但對原民生而言卻可能只習得更深的無力感。
原民生困境與需求,誰聞問?
在自由開放、眾聲喧嘩的臺大校園裡,少數群體的聲音常遭忽視,原民生承受著校園中明裡暗裡的刻板眼光,其對經濟、心理、族群認同與友善環境的需求,時至今日仍浮不上檯面,不知原民生在這背後獨自吞下多少苦水。原民生僅佔全臺大在學生人數1%,唯有其他99%的非原住民師生正視、尊重原民生與非原民生之差異,才能使校園環境更加友善。Hana也提到,近年來臺大校園的氛圍有隨著大環境慢慢改善:「我有注意到開始會有人說:『你是原住民,那你的名字叫什麼?』。還是有人願意去瞭解,大家要繼續努力這件事情,族群友善是有可能的,只是它需要時間。」
在苦盼校園環境達到整體性改善的漫長等待裡,實需要校內行政單位起身負責處理原民生現實困境、回應原民生迫切需求,而這正是臺大原資中心成立之緣由。然而,臺大原資中心自2013年起即已設置,近十年間專責處理各項原民生事務,並整理各式資源支持原民生在校所需,但為何多年過去,當前臺大原民生的處境改善還是有限?原資中心之存在也少有人聽聞?這些有待進一步地探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