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對話」卻沒有交流?台大社科院院長接待共青團始末

記者|方博弘、許采蘋、關之杰、陳怡安
編輯|歐孟哲

2023年全球COVID-19疫情趨緩,兩岸之間以「交流」為名的活動數量逐年增加,如本次以北京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為首的中國高校師生團便曾於2023年暑假來訪台灣。隨著類似活動頻率增加,對兩岸「交流」性質的不同觀點,也在本次馬英九基金會主持的中國學生團參訪時正面交鋒。支持方主張「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政治退出校園」、「面對資訊相對封閉的敵國,若是妥善利用兩岸交流活動,不失為一個好機會讓我國可獲取平時難以取得的資訊,藉此可以更了解敵國的內部情形,因此兩岸交流活動可說是雙方各取所需。」但另一方面,台大、清大、中山女高等三校為首的學生,則於12月4日召開聯合記者會,嚴正表示「交流應基於雙方的對等地位」,指出本次中國高校師生團來訪實為「假交流、真統戰」,應重新審視此類活動的必要性。

回到本次交流活動當下,台大與清大的會場外,集結了不滿活動的學生,以各式標語抗議活動名不符實。參與接待的學生指出,交流活動中雙方根本沒交流,整場活動與當初主辦方所宣稱的能夠認識中國學生文化不符,更直言自己在活動中只是走路工。交流活動中,學生聚集的相關畫面甚至被北京央視及國台辦作為「兩岸青年越走越近,越走越親」的統戰論述媒材。種種跡象皆指出本次中國高校師生團來訪台灣各校具有極大的爭議性。

面對各方的爭論與質疑,台大社科院為何會協助辦理本次交流活動?社科院方與馬英九基金會的協商過程為何?作為本次活動主責的張佑宗院長又是如何看待學生參與這場交流活動的經驗?意識報採訪了社科院院長張佑宗與承辦社科院國際業務的洪曉盈行政組員,試圖釐清本次活動的籌辦過程、決策考量,以及面對外界質疑時,校方如何回應學生的憂慮與訴求。

「為什麼要把它(指中國學生參訪團)泛政治化?這就跟我們一般的學校來參訪的活動一樣,就這樣而已。」張佑宗院長語調略為激動地說道。

為何同意舉辦交流活動?

意識報(下稱意):你最一開始是什麼時候知道要舉辦這個交流活動?

張佑宗(下稱張):我們應該是這個活動兩三個禮拜前。我跟你講它(馬英九基金會)不是發文給我們,它是發文給主秘(主任秘書王大銘),所以我沒有跟蕭旭岑(馬英九基金會本次中生團帶領人)他們有說過任何的話,連電話都沒打過。那為什麼是我們社科院舉辦?一個是去年我們社科院的學生會在run的一個讀書小組,另外因為這次負責帶隊的老師是清華大學的,是我的朋友。他訊息給我說希望我轉告給校長說,他們這次來的邱書記(北京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 他有未來我們兩校合作的構想要跟校長談一下。他希望我給我們校長另外去安排會面,那所以我就打電話給主秘。那主秘剛好說,他們(此指馬英九基金會)也有來文,是不是能由社科院協助接待這樣子。[註一]

如何與馬英九基金會協調「交流」內容?

意:他們當初怎麼跟你談這次交流活動要做什麼?

張:我們希望說有學生交流,它們(馬英九基金會)就不要。後來他們要打乒乓球,還要那個彈古箏。我請曉盈回信說我們不是體育學院,我們也不是什麼藝術大學,我們沒辦法做那個東西。要嘛就來這邊坐下來大家聊聊天,因為陸委會規定說不能夠談政治事情,我們就聊現在AI發展對學生學習的效果,但馬英九基金會他們不要。

洪曉盈(下稱洪):後來也是因為時間真的太短。

張:他就是不要才縮那麼短的!

意:所以馬英九基金會的活動流程是由你來決定最後要怎麼樣舉辦,然後同意這樣舉辦是恰當的嗎?

張:就只有參觀學校而已,沒有什麼重大的決定。這個事情我們都報給學校,最後確認行程是學校同意的。我現在不太了解你們對這個細節有什麼重大的問題?

意:為什麼明知這不會讓學生有有一個交流對話的空間,當初還要找接待學生?

張:一剛開始本來我們提議要有,但是因為後來就被取消了嘛。但是要帶校園導覽,那是蠻大的一群學生,所以我們就覺得不妨這些同學還是留下來,幫我們做改當工作人員,那我們也是想像他們在走校園的過程中,也或許藉由介紹台大的過程他們還是有機會對話,我們的想像是這樣。

如何招募接待同學?

意:這是一個用社科院的名義接待中國學生的交流活動,但很多社科院的學生都不清楚有這次的交流活動。當初為什麼只把資訊轉告給少數同學知道?這場交流活動是如何決定什麼樣的學生可以成為接待學生?

張:喔這我不曉得。我們當時是有找社科院的學生會跟他們說你們自己去討論,自己怎麼去選人,自己怎麼去派代表,我都不干預。我們原本的規劃是說有個交流會,後來因為他們都沒有(指馬英九基金會不回應社科院提出的交流對談),只剩帶同學去陪他們走走,下面就這樣而已,所以說這個後來就是比較⋯⋯單純化。你要問這個問題我真的沒⋯⋯沒⋯⋯沒辦法回答,因為這不是我們院裡面在做⋯⋯在做決定。

意:你提到你的角色是把交流活動的細節呈報給主秘,那誰來當接待學生是你完全不知情的嗎?

張:不知情。

意:你完全不知情有什麼樣的學生可以成為接待學生?

張:我不曉得啊。嗯,他們沒有那個,這個是你們就是⋯⋯這個是台大社科院的院學生會他們自己去討論就決定了。

意:你自己有進行任何報名的宣傳活動嗎?

張:就我說學生就交給學生會去運作,我只負責那個老師還有書記要去跟校長談的部分。

意:這跟我們聽到的事實不太一樣,所以想做一點確認……

張:你們聽到是什麼事實!

意:我們有看到這些接待學生分享是你在一堂中國的交流專題課提到這個活動,並且你告訴他們可以去參加這樣的活動。這個是事實嗎?

張:這個是因為來的人我怕沒有人來,我就跟學生說他們來參加一下,來報名一下,就是我怕學生參與的人不多,不是一個說公開的那個,我是私底下拜託我的學生能夠來,然後不要讓這個很冷場,我想說沒有工作人員這樣也⋯⋯也不好吧。

意: 既然學生的參與人數不多,為什麼不選擇⋯⋯(打斷)

張:可能啊,可能阿,我就是猜測一下而已阿

意:既然擔心學生的參與人數不多,為什麼不選擇直接以社科院的名義對整個社科院的學生公告?

張:我就覺得我已經授權給學生會去處理,我就沒有介入太多。

如何看待交流定位?

意:為何這個活動沒有辦法滿足你對於交流的想像,你又沒有拒絕這個交流活動?

張:他只是參觀而已,參訪學校而已,你⋯⋯我就不曉得說為什麼要拒絕他,他只是參觀而已欸!我們一年有很多國外的師生都會來參觀,這對我們來講是很日常的工作而已⋯⋯我就覺得說又沒什麼特別的,他只是就參觀學校、校園這樣的活動而已,然後他們要的那些統戰活動我就都拒絕了。

意:但你提到這次交流活動中社科院提出的協商事項都被馬英九基金會拒絕,民間許多媒體也定調這場交流活動是一場統戰活動。身為社科院院長,你自己如何看待北京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帶著中國的大學生來到台灣交流?

張:我覺得齁你要先想清楚,這是陸委會同意的東西,我們不是私底下去接的,所以你們不要想說⋯⋯媒體報的是錯誤的。他們所有的行程、他們是學生團要來參訪我們台灣的各個大學,是陸委會同意的,我們也是幫政府做一個接待工作。你知道嗎?不是說我們私底下答應什麼。他們是有license(許可)的,所以你們不要心想說阿這是統戰工作,這是媒體他們自己講的,那你為什麼不想說我們也在做反統戰工作呢?

意:問題不是這場活動當初是誰答應的,而是在這個活動的定位上面,你的看法好像透露出這次中生交流團跟其他的國外學生交流活動沒有任何差別,你的意思是這次交流活動不存在統戰活動嗎?

張:不存在阿, 因為我剛才有跟你講過,我們校長都是我們講國立台灣大學,抗議的東西我們也讓他看到,看到台灣的民意到底是什麼,所以說怎麼會有一個統戰活動?我們又不是來這邊宣誓說中國台灣大學,他們又不是宣告這個東西,所以說媒體怎麼去稱呼等等的,我覺得這個是不要去硬套這個紅帽子。

意:本次交流中學生沒有發言超出你預期的效果,你認為這是你自己要負的責任嗎?

張:我要負什麼責任呢?這個我要負什麼責任?你說你跟他說你要我要負什麼責任?這是學校活動對不對,也沒有座談,那只是來參觀學校而已。對不對?到底學生有受到什麼樣的損害?

意:這次的交流活動似乎也不符合院長預期,可以說是只有參訪、沒有交流。若未來會再有類似的參訪或交流,下一次院長還會答應嗎?

張:我已經跟馬英九基金會講,明年不可以再來找我了。我接了這個參訪,它(基金會)還罵我:「怎麼安排學生來抗議?」我跟他說這才是大學,我們有多元的聲音、學生也有表達言論的自由;如果沒辦法接受,就不要再來找我。所以只要是我在當院長的時候,他應該也不會再來找我們。

結語:多元自由的無交流

作為活動承辦人了解活動不符預期,卻未中止活動

馬英九基金會可接受的的交流僅止於藝文表演,不僅拒絕在台大社科院這樣一個學術機構討論高教議題,更絲毫不回應抗議學生所訴求的民主交流。當意識報詢問到此次活動承辦的相關事宜時,張院長不斷以消極態度重複「交流團是主秘接下來的」、「這是陸委會同意的」、「我授權給社科院院學會去處理了,我沒有介入太多」、「我叫馬英九基金會不要再找我了」等答覆。然而,作為承辦人,張院長是否真的無權決定活動走向?在得知最後不會以交流,而是以參訪形式進行時,為何不積極爭取交流環節,或是中止這場未達到預期的交流活動?以國立台灣大學之名介紹校園,對於只有參觀的中生而言,能否達到如院長所說的「反統戰工作」的作用?即便張院長反對這場活動被泛政治化的發展,但實際上這場活動的舉行已被媒體大量報導「台大社科院學生會接待中生團」、「兩岸青年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學生招募未公開

「我不曉得啊。這個是台大社科院的院學生會他們自己去討論就決定了。」當意識報在訪談中對交流團參與組合提出疑問時,張院長這樣回應。從張院長未積極公開招募校內參與學生,而是將其包辦給社科院院學會進行的舉動,就可以看出這場活動始終不是一場公開交流會。後續張院長又因為擔心參與人數不足為由,而在自己的課堂上宣傳、招募,交流團的參與機會顯然難以被大多數學生觸及,更難談上「多元」。

自由與多元之聲?

中生參訪期間,還有議場外對此次活動感到不滿的抗議學生,他們舉著標語,反對這場以「交流」名目包裝的參觀活動。這樣抗議行動對交流團的行程造成了影響,中生團隊縮減了流程,並且加快步程離開校園,對此,我們在訪談中詢問了張佑宗院長對於行動的看法:

「這是台大本來就會有的多元聲音」

張院長的回覆將校園的學術自由與民主視為台灣的理所當然,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當日對抗議學生也有相似的回覆:台灣是個多元自由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既然自由與民主是台灣社會重要的價值、文化,甚至是校園生活的常景,為何這些內容被排除在與中生的「交流」之外?為何必須由學生舉牌抗議,「民主」、「自由」等字詞才能出現在活動裡?

回顧中生交流團的組成,其中多名學生有參與共青團的紀錄,前北京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亦為黨委書記;中生交流團宣稱會跟台灣各大高等教育機構交流,但實際僅規劃打桌球、彈古箏,未有任何學術對話;面對這些啟人疑竇之的「行程」,作為承辦人的張院長儘管知情,卻沒有中止活動。

回頭檢視這場交流活動,許多爭議圍繞在中台活動是否需要審慎處理。從活動後續的報導中可見,「交流」未被兌現的事實在中國、台灣的主流媒體中是缺席的。媒體不但對於未知交流內容的疑點隻字不提,更是以「馬龍粉絲眾多」模糊新聞焦點,作為宣傳兩岸友好的標語。對照參與接待同學表示:「並無交流,只是變成走路的工人」,可以看出這場活動的最初動機非同校內其他交流、參訪團,也確實成功代言校內可能根本不知情的同學,營造「台灣學生」與中生團的和諧。過去早已有學者指出,在民主制度對「自由」與「多元」的保障下,中國得以透過「交流」之名,行資訊與輿論上的統戰之實。在本次中生交流團到訪台大社科院的過程中,就能看到有權者以「多元」作為消極面對的說辭。需要重新審視的,不只是與中國互動相較於其他國際交流的特殊性,更是與中國互動的過程中,如何積極堅持台灣公民社會正在努力實踐的價值。

註一:此為本次採訪最初問答,不過張除針對問題回答外,尚連帶表示不清楚學生接待事項、馬英九基金會消極不回應導致協商交流活動破局,以及反覆強調沒有降低國格等語。為給讀者清楚呈現問答資訊,此略過不摘,但以註腳呈現,補足當時對話脈絡。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